
本手册是为A2O工艺调试工作编写的,可供污水调试和运行人员使用!
1.栽培驯化
由于投产阶段取水量较少,进水量变化较大。为保证污泥培养效果,缩短调试周期,活性污泥一般采用外加碳源接种培养。外界细菌首选进入水质相近、运行较好的同类型工艺污水处理厂重力浓缩污泥或脱水污泥。
1.污泥接种驯化时间表
在污泥接种期间,每天间歇注水4次,为污泥繁殖提供养分,同时减少甚至没有污泥放电。污泥培养驯化的具体周期安排如下表所示:
注:以上运行方式均根据设计参数确定,在实际运行中,可根据沉淀率对生物池污泥浓度进行实时跟踪监测,不能有较大波动。
2.接种和间歇进水曝气阶段
生物池塘良养段一次性添加45吨外干泥浆(含水率80%),灌满污水后(为提高初始营养浓度,可添加一些浓缩粪便或米泥等)。几个小时(即,在没有污水的情况下曝气),
潜水搅拌机
保持连续运行,确保污泥处于悬浮状态,曝气数小时后停止曝气沉淀换水,每天重复操作。这一阶段的周期时间初步设定为7天左右。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,且产生的污泥也处于离散状态,曝气量不宜过大,应控制在设计正常曝气量的1/2,否则不容易形成污泥絮体。此时,虽然污泥结构疏松,但如果细菌胶束开始形成,显微镜下开始出现更多的游离菌,如鞭毛虫、变形虫等,则认为初步培养效果令人满意。在此期间,对SV30量筒的沉淀物进行了观测和溶解氧测定,并记录了报告。
时间:
大约七天。
操作模式:
接种、取水、曝气、间歇取水、降水、换水。
注:在预处理区设置24小时水质监测数据,发现进水水质突变(酸性水入侵造成的低PH、进水水质浓度、毒性和色度等)对活性污泥培养有较大影响的,应考虑启动应急预案,开展绕过放电的污水处理,以减少对活性污泥的影响。
3.连续进水培养驯化阶段。
进入连续进水培养阶段后,活性污泥法的正常运行模式已初步呈现,此时应根据正常运行工艺参数调整处理工艺,并根据DO值变化适时调整水气量平衡。打开外部回流泵,并将其控制在100%。监测污泥和水质指标,包括污泥浓度、污泥指数、沉降性能、BOD、COD、PASS
显微镜
观察污泥的活性。当MLSS大于3000 mg/L时,当SV30达到30%以上时,活性污泥培养成功。此时,污泥中的原生动物镜检应以鞭毛虫和活动纤毛虫为主。
达到设计浓度后,硝化菌开始驯化阶段。硝化菌培养驯化的实质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,配合目标菌的生长周期干扰生物群落的发展,使硝化菌成为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。硝化菌的培养周期一般是其泥龄的3倍左右。
时间:
总共大约60天。
操作模式:
生物池、二沉池、污泥回流系统连续运行。
注:风机的组合数量按气水比确定,但单台风量的调节可参照风机的压力和流量调节来实现。
4.稳定运行阶段
此时综合确定工艺参数,以工艺参数指导实际运行,根据实际进水量和水质确定合适的工艺控制参数。以保证正常运行,使出水水质达标,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。通过驯化,可以平衡硝化菌和聚磷菌共存的生态系统,保证出水水质。
时间:
大约30天。
操作模式:
生物池、二沉池、污泥回流系统连续运行。
注:风机可根据反馈的DO值自动控制风量。活性污泥形成后,AWEO池的除磷脱氮功能可按相应要求逐步运行。
2.AAO工艺控制